Civicmedia Wiki
Advertisement

煉鋼廠的環境影響[]

二氧化碳氣體排放[]

一旦台塑鋼興建,每年將排放1,489.6萬噸的二氧化碳;日後,光是台塑集團排放出的溫室氣體就高達每年82,453,259噸,佔2005年總排放的32.¬43%。目前人均排放34.7噸的高雄市,被視為全球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城市,但遠遠「落後」雲林太多。

儘管如此,台塑仍試圖進一步以節能政策、拋出就業機會等說法說服社會大眾接受台鋼。除將推動造林,更提出減量措施包括「提高汽電共生能源使用¬效率」、「爐氣回收使用」等共43項溫室氣體減量措施。

前環評委員文魯彬點出,提出節能方式,是在台灣需要煉鋼廠的前提下,「但『台灣』需要嗎?」文魯彬表示,台塑將「BAT節能方案」翻成「最佳可 行性技術」,看似誠意十足;「但BAT的原文是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也就是『最佳可取得的技術』。

文魯彬以會造成體內缺氧,中樞神經機能減退,中風的[Nox(氮氧化物)][1]質問,若兩年前已是「BAT節能方案」,何以兩年後得以降低每年高達 465噸的空氣污染物Nox?「若台塑真能做到,除非有重大技術突破,否則就涉嫌偽照文書。」台塑代表坦承沒有技術突破,但否認偽照文書,「我們當時確實是BAT節能,但委員有意見,我們才『不計成本』地想辦法做微調」。

目前植樹雖被視為最普遍的「碳補償」方式,但國外環保團體認為,被當作蓄積碳源的新生樹林死亡衰敗後,會再度將二氧化碳釋放出來。「以植樹進行碳補償,只是延後人為製造二氧化碳的影響而已。」

追根究底,為何台塑能如此強勢,歸咎於握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符合離島工業區規劃」此一保命牌。其中落差,則是因為環保署減量對策並不確實。據環保署估算,2015年、2020或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控制在2億2千3百萬噸。但前環保聯盟會長高成炎說,假設受限年度在2015年之後,但2010年,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高達3億4千1百萬噸。

高成炎表示,2010年,台灣人均排放量將躍升世界第五名,不可能為國際接受。雖台灣尚未簽訂[京都議定書][2],「但依國際環保公約經驗,不簽署,相關義務仍需履行,如[蒙特婁議定書][3],過去即曾因不遵行而遭到貿易制裁。

雖有人預估台塑可能在「後京都議定書時代」進行碳交易。但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教授張四立直指:「交易就是掠奪更多資源!」許多經濟學家也質疑碳補償可能增加對污染性能源的需求,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整體能源消耗量並未減少。

潘翰聲對課碳稅與碳交易更不抱希望。他指出,理論上台灣早就該課碳稅,但實務立法一直不過,「因為台塑目前是1/4二氧化碳排放者,以民進黨全面杯葛溫室氣體減¬量法來看,台塑根本不怕!」 2012年後,日本與歐盟已提出對各國按減碳承諾實現度,決定對進口物品的課稅額度,「但鋼鐵不會銷到這兩個國家,只會影響電子業,台塑也不害怕。」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根據台塑提供的資料,如依歐盟碳交易每年1噸15歐元計算,台鋼廠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外部成本高達96.5億元,減量成本該由誰支應?

用水問題[]

以台塑的離島工業區的用水來說,為了六輕的用水,政府花了238億元蓋了集集攔河堰2,陸續又將花了20幾億元做後續工程,未來還要花94億興建麥寮人工湖3,以及 162億元建湖山水庫4,如果這些都完工,可見的工程支出將高達500多億元。

本開發計畫用水量雖仍在離島工業區供水範圍內,但是目前離島工業區未全部開發完成,即已調撥農業用水6%,顯示本開發計畫將加大調撥農業用水量,勢必擴大雲林地區農業用水的影響、影響雲林縣農民的收益(特別是沿海地區農民)與加速當地之地層下陷速度,影響國土安全。 六輕用水量再三追加,甚至需與雲林農田水利會另行簽約購買水權,殷鑑不遠。

海洋生態[]

底棲、浮游、文蛤等會累積相關污染,並造成其他高級消費者及人類之健康累積危害,應再更慎審選用相關生態風險模式模擬探討。 中華白海豚的民間研究團隊確實於本區海岸多次觀察到海豚活動。研究者王愈超博士曾親自與會表達意見:填海會直接填掉其棲地,為最嚴重的直接衝擊;打樁噪音是國際公認會對海豚造成危害的水下噪音;整個濁水河系溪口都是這群瀕危海豚的活動棲地,將淡水水源過度攔引,將嚴重改變其棲地條件、迫害其生存。

民眾健康風險評估[]

六輕已威脅雲林沿海住民的健康,所提出之健康風險評估計畫未見列入考量。計畫內容(流病學未提)與當地民眾反應(肺癌死亡率增加)亦不吻合。也應對因調撥農業用水及截流濁水溪水對雲北地區住民健康之危害提出評估。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說,自從六輕進駐麥寮,雲林縣政府每年必須花費高達5億的經費修路;六輕為當地居民製造的空氣與水污染,讓居民罹癌率高增,細算下來,¬居民付出的健康成本高達20億,但按台塑的健康風險估算,每條人命只值4百萬。 六輕的煙囪,在快速道路未進入雲林縣就可看得到。行駛附近,綿延數公里的廠房如盤踞的怪獸軀體,一吸一吐無法散去的空污白煙。當地居民曾經因罹患肺癌向政府提出抗議,但台塑卻以「無科學證據」、「居民生活品質條件、習慣差」駁回,意即:「罹癌,是因為你窮。」

中興大學環科系教授莊秉潔表示,美國近年對於空氣污染的排放已有轉變。過去較嚴格控管大氣懸浮微粒PM10,現在則轉為控管PM2.5。莊秉潔說,PM10大多可由鼻毛過濾擋下,所以美國幾乎不太管PM10的污染;「但PM2.5不一樣,已證實會提高罹患肺癌。」 莊秉潔說,空氣污染與罹癌關係經常受到挑戰。但若以「居民生活條件習慣不良」、「經濟條件不好」為前提,比較其他罹癌率如胃癌,卻發現胃癌罹病率並未與生活條件¬習慣不良成正相關,顯見無法以此駁回居民對健康的疑慮。

養蚵產業[]

台西幾乎人人都以養蚵為業,以前養蚵一季為一年,但自從六輕來以後,變成一季三年。受到六輕排放污水的影響,蚵苗幾乎無法長大,有時候污水處理不當,蚵苗會直接死亡。

雲林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說,麥寮電廠排煙脫硫廢水,嚴重造成鄰近海域水質變化,但成大水工試驗所和台塑合作實驗,「卻說是我們蚵苗不好,自己死掉!」

林進郎指著以繩索綁起的蚵殼說,按照漁民的綁法,必須穿過蚵殼打上結,蚵苗才會隨海水飄動不會脫離,但成大水工試驗所找了一名替代役男來綁蚵 苗,綁的方法根本不對,漁民溝通也置之不理。台塑聲稱找了14個地點做實驗,卻不願對漁民透露實驗地點在哪裡。「養蚵一定要在潮間帶,如果台塑把蚵苗放在 外海,實驗怎麼會準!」

目前的開發構想將嚴重損害當地至少1500戶的漁戶的生存權。當地漁溫供應全國2/3的蚵苗,對我國漁業及蚵類的供應影響範圍太大 。漁民反應六輕的開發影響漁獲量,必需客觀調查,否則新開發案勢必加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存。

漁民每年繳交近萬元的「漁會會費」,卻從來沒有得到回饋、補償或代為爭取。蚵農們無奈地透露:「沒有辦法啊,財團要建設,都打點好頭人了。」所謂頭人,正是被當地居民暱稱「蘇家班」的雲林縣議長蘇金煌七兄弟,「六輕的煙囪聽說一支一千萬,但從來沒看到回饋給我們這些受災戶或污染的地方。」

台西鄉養殖權益促進會理事長:開發單位所謂「54%同意」的民調,其前提為「國光與台鋼二案並行,且維持有才寮暢通」,並非針對台鋼開發案。以台鋼籌備處2006年10月25日於台西鄉舉辦的公聽會為例,在場五、六百人舉手反示反對台鋼冒然進駐。

教育與人口結構[]

這幾年因養殖難作,台西早已人口流失嚴重,國中生隔代教養更形嚴重。破報記者李靜怡前往當地採訪時,當地老師透露:「有個小朋友兩個月都沒說過話,因為他跟阿婆住,不會說國語。」問起家中做什麼行業,「老師交待最好不要問,小孩子敏感不喜歡談這個。」

麥寮因六輕回饋金蓋了完全中學,提供免費營養 午餐與交通車,可是台西國中仍面臨招生困境,「財稅繳中央,污染留地方」,成了難堪的註腳。

蚵農林太太說,六輕當初說要提供就業人口,但當地的老人跟小孩,怎麼可能進去六輕工作?陳秉亨談起到六輕參觀的經驗,發現裡面根本沒有什麼人,「真的,一進去妳¬會很崇拜,通通都是大型精密機械。」 林進郎說,台塑話講得好聽,說一旦興建六輕,絕對吸引青年回鄉,「但妳去路上隨便問人,爸媽都會叫孩子不要回來!」原因就在於台西已被工業破壞殆盡,養蚵條件每¬況愈下,加上教育程度低,當地孩子國中畢業就北上工作,「六輕哪裡有『雲林在地青年』真正適合的工作?」

鋼鐵產業結構[]

日本自1970年代開始限制石化、鋼鐵等高耗能產業產能減少30%至50%;而2001年因全球鋼鐵業慘澹,世界鋼鐵協會(IISI)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甚至全球奔走呼籲減產。但面對近年全球鋼鐵產量突破10億公噸的「榮景」,台塑竟決定跨足鋼鐵。

台灣區螺絲工業同業公會製作的《三大鋼廠高爐競賽—契機?災難?》專題中, 加入台塑團隊的前中鋼董事長郭炎土在文中表示,現在是鋼鐵的「黃金十年」,強調「高爐設立的本質就是國際性競爭,只要是第一線高爐廠,就能創造最高價值。」

但是,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指出,鋼鐵競爭奠基在經濟高成長的前提下,一旦景氣衰退,鋼鐵就會面臨生產過剩問題。潘翰聲說,原物料景氣成長約10至15年週期,郭炎土喊出「黃金十年」口號已4年,「等台鋼蓋好,景氣還好嗎?」

台塑代表聲稱,國際競爭要靠精緻鋼。但許多業者相當懷疑,因為鐵水產出後至少要5年才能開發高品質鋼材。潘翰聲更不認為台塑鋼鐵廠會專注在工業用鋼領域,「從過去塑膠產業經驗來看,台塑都在做與中下游廠商競爭的量大低價產品,小廠根本無法獲益!」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中下游產量過剩,台塑鋼是一貫作業廠,不可能只生產上游產品,加上台塑代表在《一貫作業鋼鐵廠建廠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五次專案小組審查會¬簡報中信誓旦旦表示,煉出的鋼將以「內銷為主」,未來勢必引發中下游廠商經營困境。

依據2006世界鋼鐵年鑑,台灣下游鋼材的外銷依存度高。我國在鋼鐵原料、能源與環境容量都缺乏的條件限制下,除一昧追求上游鋼材的100%自給之外,應考量環境負荷的有限性,對產業前景作更好的佈局。

Advertisement